English

小说连播:永不消逝的电波

1998-04-23 来源:光明日报 居建国 我有话说

刚刚结束的“八五”(1991—1995)全国优秀长篇小说评奖,令广播电台《小说连播》节目的编辑兴奋:在获奖的20部作品中,全国电台《小说连播》节目选用过9部:王火的《战争与人》、柯岩的《他乡明月》、朱苏进的《醉太平》、木青的《五爱街》、彭铭燕的《世纪贵族》、二月河的《雍正皇帝》、叶辛的《孽债》、穆陶的《林则徐》和王旭峰的《南方有嘉木》。

通过电波传送古今中外优秀长篇小说,从50年前就开始了。但是,当今之势,传媒手段日益丰富,人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:用连播的方式传送文学作品,还能吸引听众吗?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4集电视专题片《飞翔的史诗——小说连播50年》,可以让人们找到答案。这部电视专题片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《小说连播》研究委员会组织拍摄,记述了半个世纪以来,《小说连播》的成长发展历程。

全国广播电台陆续开办的《小说连播》节目,让上千部优秀长篇小说通过电波走入千家万户,走进亿万听众的生活。与文字的传播不同,从小说连播中,听众不仅欣赏优秀文学作品,还同时欣赏着播音者的语言艺术。几十年来,留在听众记忆中的,是名著与“名播”的完美结合,像刘青演播的《青春之歌》,陈醇演播的《家》、关山演播的《林海雪原》、曹灿演播的《李自成》、张家声演播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……所以说,小说连播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借助《小说连播》让作品腾飞的作家对这个节目赞赏有加。柯岩说:“是小说连播节目为作家的作品插上了飞翔的翅膀”;陈忠实在寄给小说连播的贺卡上写到:文学依然神圣,“史诗”借广播飞翔。冯骥才说:“小说的连播,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播,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与推广,起着非常大的作用。”

然而,现实的竞争是激烈的。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,小说连播如何求得生存、求得发展呢?一些业内人士历数了广播的优势:在传播优秀长篇小说的速度上,小说连播可以比其他媒体更为迅捷。比如,一部长篇小说尚在排印中,小说连播就可以制成节目播出,让听众先听为快。其次,读长篇作品需要投入专门时间,而听长篇作品则不用,因此,一些人可以边走边听,一些人可以边干边听。而且,经过播音员的“演出”的作品,其阅读适应面更广,有些文化程度不很高的听众,可能读不了长篇小说,但却可以跟着广播欣赏作品。他们相信,小说连播一定可以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,在下个世纪的天空飞翔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